【2025年11月2日,苏州】在2025年11月1日下午SAPA-CHINA美中药协中国年会上,汇聚国内眼科领域顶尖力量的眼科创新药论坛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眼科创新药物研发正迈向一个科学与临床深度融合的新高度。
本次的眼科创新药论坛坛由眼科领域连续创业者,SAPA-GP大费城美中药协2002年创始会长梁波博士作为策划人和主持人,主旨演讲设置极具系统性与前瞻性,包含眼前端、眼后端和眼科神经保护的最新创新临床实践。从维眸生物CTO夏尔宁博士介绍的“本土自主源头创新药和递送系统FIC/FID ”JAK2 抑;,到药明康德眼科高级主任周咏东博士提出的“眼科创新药物的临床前研究--药效、药代及毒理学研究策略”,为确保眼科药物成功转化而构建的严谨临床前CRO研究基石;从iVIEW Therapeutics艾威药业CEO梁波博士介绍“A New Paradigm for Dry Eye Treatment干眼症治疗的新展望”开启了挑战传统滴眼液治疗,开创了不用滴眼液,运用眼睑擦拭治疗干眼症的新模式。在美国临床2期治疗干眼症一类新药取得优异的临床顶线数据,即将加入国际多中心临床3期研究;到信达生物临床医学总监卢淑杰博士分享的在”“一老一小”特殊人群中眼睛保护及治疗案例“中积累的甲状腺眼病TED治疗并获批的宝贵临床实践智慧;再从恒瑞医药研发部执行总监祁晟博士展现的“眼底疾病治疗药物研发进展”,延伸至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陈锦辉教授在“眼科神经损伤治疗”这一充满潜力的前沿疆域的拓展。


在各位眼科行业大咖精彩绝伦的演讲后,梁波博士邀请了国际眼科创新荟创始会长和臻视特创始人胡珍泽博士来共同策划此论坛并主持圆桌论坛;典晶生物联合创始人张金忠博士、因明生物CTO欧阳晖博士,艾威药业联合创始人梁波博士、康龙化成医学写作高级总监孙畅女士、信达生物临床医学总监卢淑杰博士,围绕“国眼科创新何时迎来“DeepSeek”时刻”展开了深度研讨,共同探讨了中国眼科创新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论坛伊始,关于“何时才算中国眼科创新的DeepSeek Moment”引发了深度思辨。与会嘉宾认为,这一里程碑需同时具备两大要素:
产品维度:诞生一个针对全球性重大眼科疾病的“First-in-Class”产品,其疗效需能解决全球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商业维度:该产品通过一项轰动性的“Big Deal”实现价值兑现,例如高额海外授权合作,或产品在国际市场成功上市并获广泛认可。
嘉宾们表示,当前正处于“曙光已现,但高潮未至”的阶段。积极信号已经显示:近五至七年来,中国涌现了大量眼科初创公司;同时,如信达、恒瑞这样的头部药企已开始战略性布局前沿眼科管线,这为整个创新生态注入了强劲动力。
递送系统:被反复强调为“皇冠上的明珠”。通过创新递送技术解决药物暴露量低、作用时间短、患者依从性差等核心痛点,是快速创造临床价值的杠杆。
多特异性抗体:利用中国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开发双抗、三抗等,实现“一针多靶”,完美契合眼科注射给药的特殊性,是发挥本土优势的黄金赛道。
神经保护被视为潜力巨大的“无人区”,但因其临床开发周期长、终点复杂,也被认为是“皇冠级”的挑战。
管线布局的“黄金法则”为关键策略:
以终为始:立项之初就必须明确最终的临床需求、目标市场及退出路径,摒弃“有什么做什么”的旧思路。
长短结合:企业需平衡管线,配置既能快速产生现金流的项目(如眼表疾病),也布局代表未来的重磅产品(如眼底神经性疾病),以支撑漫长研发周期对资金的渴求。
极致差异化:即使是跟进(Fast-follow)项目,也必须找到清晰的临床或商业差异化定位,确保医生愿用、患者依从、支付方愿付。
本次圆桌讨论并未回避严峻的挑战。眼底疾病,尤其是干性AM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试验周期极长、费用高昂,对中小型公司构成生存考验。
在资本与BD方面,各位嘉宾强调:
全球化非选项,而是必选项。单纯面向中国市场的“License-in”模式已遇瓶颈,必须从立项第一天就思考全球布局。
成功的BD(业务发展) 关键在于资产是否是国际大药企“想要的”稀缺资源,而不仅仅是“有价值的”。
创始人需对融资难度有清醒认知,并善用人脉资源为BD合作站台。
尽管挑战重重,但中国眼科创新拥有独特的“护城河”:
全产业链支撑:中国拥有全球领先、高效且成本可控的CXO(CRO/CDMO)产业链,提供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强大基础设施。
丰富的临床资源:拥有中山眼科中心等世界顶级医院和庞大患者群体,临床入组速度快。监管政策(如基因治疗领域的政策)也为创新提供了更灵活的路径。
良性的竞争生态:相较于已是一片“红海”的肿瘤领域,眼科赛道竞争尚属“蓝海”,为创新者留下了宝贵的窗口期。
卓越的执行效率:中国团队的努力程度和项目推进速度,是全球公认的显著优势。
保持敬畏之心:深刻认识到新药研发,尤其是眼科领域的高风险与长周期属性。
坚守医患为本:深入临床,与医生紧密沟通,洞察真实、未满足的需求,避免“闭门造车”。
坚定全球视野:从起点思考终点,规划国际化路径。
秉持务实灵活:在勇于追求“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时,也要善于利用中国优势进行“从一到N”的迭代创新和工程优化,两者并行不悖。
总结而言,本次论坛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眼科创新的未来航图:既要仰望星空的勇气去攻克眼科治疗难题,也要具备脚踏实地的智慧,在递送系统、多抗等优势领域快速形成突破。当中国的原始创新与全球的商业化能力成功对接之时,便是期待已久的中国眼科创新药的“DeepSeek Moment”到来之日。